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



  1. 員工可用「態度」&「能力」來評量,態度好,但能力不足是為天份差了點,但指點學會後,絕對是公司的資產,另外能力好,但態度不佳,有2心者絕對不能留
  2. 社群媒體時代,消費者不再只是一群「有著購買需求的目標對象」,而是一群「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群體」
  3. 真正的行銷是公平的行銷,價格與產品必須互相匹配,一旦意圖欺騙,顧客必定會秉氣該企業。
  4. 「價格是初賽,服務是決賽」,要讓客戶願意跟你進一步往來,就要靠成績和專業贏得信賴。
  5. 顧客在意的是產品的容易使用,以及從產品可以得到的好處,而非技術創新本身。
  6. 個人在工作上的表現關鍵,在於「能力與動機 P(績效)=M(動機)XA(能力)」、「個人與環境契合度」
  7. 「個人與環境契合度」person-organization fit包含 個人-組織/工作/團隊/主管的契合
  8. 日本TRENDY雜誌 行動商務3大關鍵字:O2O(Online to Offline實體店面&網站結合)、Showrooming(實物比較,用戶去實體店面看過實際物品後,再去網路買)、Social-Curation(社交化內容策展,Pinterest)
  9. 工作者必讀Blog:http://johnmaxwellonleadership.com/
  10. 行銷人必讀Blog:http://sethgodin.typepad.com/
  11. 約翰.麥斯威爾:擺脫灰暗人生,邁向成功之路就是要「竭力發揮你的潛能」:專注於主要目標(認識自己是前提,沒人可以以在多工、多目標下發揮潛能)、持續地改革(讓自己每天都比昨天好一些)、遺忘過去、聚焦未來
  12. 美國:一人平均一天會接觸250則廣告
  13. 行銷3.0 該書:目前企業都想著攻佔消費者的眼球,卻沒考慮怎麼打入他們的心。行銷3.0 真正概念是要企業不再只是靠產品的功能面來吸引消費者,而是與消費者的心靈產生共鳴,用企業的理念與使命,來讓用戶欽佩;透過言行一致的實踐,來讓用戶信任。
  14. 菲利浦.科特勒(Philip Kotler)行銷學之父
  15. 行銷1.0:1950-1960年代,以生產為主軸,講求以行銷4P(product/ price/ promotion/ place)來行銷
  16. 行銷2.0: 1970-1980年代, 以顧客關係管理為基礎的行銷,講求以STP市場區隔,開發不同產品
  17. 行銷3.0:目前網路科技與社群媒體興起的年代,以情感和精神共鳴為主
  18. 超過76%的消費者不相信廣告,power media 時代變成 power people
  19. 協同行銷:需要讓消費者參與你企業產品的開發、製作與行銷溝通,與消費者聯手,才有辦法深入掌握市場
  20. 文化行銷:必須讓消費者知道這個企業是「向善的」,因此很多公益行銷或善待環境行銷的操作出現
  21. 精神行銷:當馬斯洛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出現反差~消費者逐漸成為為理想而非只為賺錢工作的一群「創意人才」時,你就需要操作 精神行銷。
  22. 行銷學的經典書「行銷定位」
  23. 行銷3.0 就是要讓消費者有「品牌認同」,透過「人性行銷」,